CSA Research高级研究员,LSP服务总监 Hélène Pielmeier在“2024 语言服务创新发展国际(厦门)论坛暨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服务委员会 2024 年会”上分享了题为“后本地化时代语言服务提供商的转型”的主旨演讲,概述了语言服务行业的当前状态和未来前景。她指出,行业正在进入 “后本地化时代”,语言服务提供商需要转型成为全球数据或内容服务提供商,提供超越传统产品的更广泛的服务。对于如何转型,她提出了包括让技术成为公司DNA的一部分、把客户的需求放在首位等建议。
此外Hélène Pielmeier还就会议现场的同传体验
发表了文章
过去十年里,我就口译的方方面面写过上千页研究。我亲自测试过无数的口译管理系统(IMSe)、电话(ODI)口译/视频远程口译(VRI)等口译交付平台(IDP)、远程同声传译(RSI),甚至是各种自动化翻译系统。然而,在试用这些产品或检验技术好坏时,我通常都掌握相应的语言。但也不乏在极少数情况下,我压根不懂相应的语言,但由于会议时间非常短,短到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感受语言障碍带来的挫败感。我从未真正地需要依赖口译服务,也不曾遇到过像普通用户一样需要依靠口译来应对陌生语言的场景。
最近,我有幸参加了一场会议,在会议期间我完全依赖口译来进行演讲、讨论和互动。此次会议为主旨演讲提供了同声传译服务,而针对专题论坛讨论,则使用了自动化口译。这让我有机会亲身体验当今两大主流口译模式的实际应用。尽管在出发之前我匆匆学习了一下中文,与会时,我依然是一个完全不懂这门语言的普通用户,因此我能够站在普通终端用户的立场,感受技术的表现。
会议的第一部分议程依赖人工口译员。在我印象中,人工口译是这类活动的最佳选择。然而我的实际体验却改变了这个想法:
与会者配有标准的耳机设备。在学会佩戴耳机,调整好耳机后,我立刻意识到源语言的音量完全盖过了译员的声音。一直调高耳机音量只会损害我的听力,所以我放弃了。这导致我错过了大量内容。我真正需要的是在另一边耳朵里塞上耳塞,屏蔽源语言。
会议组织者使用志愿口译员,但会议内容的技术含量高,发言嘉宾语速太快,译员们显然有点措手不及。在我早已熟悉的领域中,译员们表现不错,但当新内容出现时,他们就卡壳了,我也错失了了解新观点的机会。
我提前将幻灯片发送给译员,并在会议前与他们确认是否需要我解释演讲内容。他们告诉我已经做好充足的准备。然而,当我后来询问与会者对我演讲内容的反馈意见时,我发现他们对口译服务评价一般,而听英语演讲的与会者则给予了高度评价。
作为一名分析师,人们讲话中引用的数据总是最吸引我的地方。有趣的是,相比起其他内容,口译员在翻译数字时往往显得不太自信,声音变小,甚至有些犹豫不决。这不禁让我怀疑起这些数字的准确性。最终,从研究的严谨性出发,我决定不记录任何数字——因为我无法百分百确定这些数字是正确的。
当轮到我发言时,我需要使用耳机和激光翻页笔。在这种情况下,另外再戴口译耳机就不太实用了。因此,演讲时,我把它留在了讲台上。但是如果需要回答与会者的问题,这种做法就不太理想了。
会议不只有演讲环节。语言障碍限制了我和与会者互动,因为他们中很少有人讲英语。我希望在休息时间,或是在跟展台供应商交谈时,能有专人提供翻译服务。而实际上,所有供应商的营销资料都使用我不懂的语言,而且他们的展台很少有讲英语的工作人员。这种交流障碍削弱了参加外语会议的好处。
会议剩下的议程依靠自动化口译服务。在近一年的工作中,我对这一主题已经非常熟悉。(文本附链接:“语言无障碍团队必须了解的语音口译”)
唉,耳机没有在我的行李清单中,而且现场也买不到耳机。我没法听实时翻译的音频,只能依赖实时翻译文本。
我的手机快寿终正寝了,充一次电应付不了几小时的口译。为了不错过会议内容,我不得不捣鼓我的充电宝,幸好它在我的旅行清单里。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,但对于参会者来讲也有点不便。
如果你忙于盯着字幕,你就不能查看下一场会议的时间或者查看会议群里的发言。不能同时进行多任务处理。
有些会议的翻译非常流畅,我能够很好地跟上演讲内容。但如果演讲者用非母语演讲,AI的翻译简直是一塌糊涂。有些句子翻译不完整,导致内容难以理解。最有趣的一幕是,有位演讲者讲到“porn”(色情),我忍不住笑出声来。然而,我身边的其他人并没有发笑,我这才意识到可能是翻译错误。后来演讲者跟我确认,她其实是在讲“pork”(猪肉),完全不知道AI为什么会翻错。
会议期间,我有几次离开会场去跟客户开会。我发现,如果我没有关闭AI平台的会话,后台会继续记录会议内容。等我开完会后,我就可以翻看翻译的文本,补上错过的会议内容。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意外收获。
由于可以翻看记录查看内容,我就可以选择感兴趣的部分反复查看,做好记录。只不过,源语音的质量决定了文本是否适合用于记录,因为句子的切分十分令人迷惑。这个应用程序在翻译数字方面似乎表现不佳,与我听人工译员翻译的效果相差无几。
一些翻译应用支持通过拍照识别并自动翻译幻灯片内容,但这次会议的翻译应用不支持这一功能。演讲者往往不会重复幻灯片上的内容,而是会另外补充信息。这让我错过了很多会议内容,也让我更加意识到培训演讲者的重要性。
和人工口译相似,自动化口译应用没有扩展到会议之外的对话场景中。这个应用程序没有搭建会话组件,因此在休息时段便无法有效促进参会者的交流。
体验口译对我来说本应是一段启发性的经历。从研究的角度来看,我的确发现了需要解决的新难题。然而,无论是人工口译还是自动化口译,都未能让我完全满意。我觉得自己错过了会议中最有趣的部分,而我的笔记由于数据准确性较低,也不太实用。
当然,不同的人工译员或不同的AI应用可能会带来不同的效果。但作为一名参会者,我只能接受组织方提供的工具,无法控制源语言的音量、选定专业人士的水平,甚至演讲者的语速。
如果要我从此次活动的两种口译模式中选出最佳体验,我可能会选择自动字幕功能——因为听不清人工翻译内容是一个致命的问题。其他外国参会者也提到,他们希望AI应用能用于幻灯片,这样至少可以同步了解内容。
我无法断定,如果音量管理得更好、译员更有经验且更胜任工作时,我会更倾向于选择哪种方式。这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。
阅读更多: